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企业新闻

蚧壳虫防治要趁早,主动出击损失小!

发布时间: 2023-04-20    作者:admin
  分享到:   
二维码分享

    在园林养护工作中,蚧壳虫的防治技术已成为一大难题。蚧壳虫是城市园林绿化中“五小害虫”之首。体壁被蚧壳、蜡粉、蜡块、蜡丝所覆盖,固定在植物上不动,吸食植物汁液,危害植物的幼嫩部位,包括枝干、叶片、花芽、叶柄或幼根。使受害植物长势衰弱,生长缓慢或停滞,失水干枯,亦可造成花蕾脱落,其分泌的蜜露诱发的煤污病可导致叶片脱落,不仅影响园林景观效果,严重时还可造成植株成片死亡,造成的损失大。蚧壳虫的发生根据不同的种类和区域气候条件而定,一般1年发生1~7代,以卵或成虫在土中或茎干等处越冬,翌春卵孵化为若虫,经过短时间爬行,营固定生活,即形成蚧壳虫。以下为园林植物上部分常见蚧壳虫种类:

    01

    桑白盾蚧

    (1)识别要点:桑白蚧是盾蚧科拟白轮盾蚧属的一种昆虫。雌成虫橙黄或橙红色,体扁平卵圆形,长约1毫米,腹部分节明显。

    (2)发生规律:我国各地的发生代数不同,一般每年发生2~5代。

    (3)分布与危害:该虫在我国的地域分布很广,从海南、台湾至辽宁,华南、华东、华中、西南多省均有发生。桑白蚧是桃、李树、樱花等蔷薇科植物的重要害虫。虽然个体小,但为害密度大,往往造成枝干干枯死亡,严重的会造成整株死亡的现象。

    ▲桑白盾蚧在枝干上聚集为害

    02

    樟白轮盾蚧

    (1)识别要点:又名雅樟白轮盾蚧,半翅目蚧总科盾蚧科。雌成虫蚧壳虫圆形或近圆形,白色,扁平或稍隆起。

    (2)发生规律:1年发生3~4代,分别为4月上旬、7月上旬和9月上旬。

    (3)分布与危害:该虫主要为害樟树,随着危害面积不断扩大,危害程度逐步加重。密密麻麻的白色蚧壳布满叶片、嫩枝,往往造成树冠中下部树枝、叶片开始枯死。樟白轮盾蚧已成为危害樟树的重要害虫,严重影响城市绿化效果。

    ▲樟白轮盾蚧在枝干及叶片上刺吸为害

    03

    白蜡蚧

    (1)识别要点:俗称白蜡虫。白蜡蚧是雌雄异体昆虫。雌成虫半球形,无翅,体节区分不明显。雌虫一生只有卵、若虫、成虫三个虫期,属不完全变态类型;雄虫有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四个阶段,属完全变态类型。雄若虫分泌蜡质覆盖树木枝干,需剥开蜡质层才能发现雄若虫。经常见到的是雄若虫危害枝条的现象。

    (2)发生规律:1年1代,4月上旬开始产卵孵化,雌虫常分散单个生活;雄幼虫则密集成群,固着在寄主枝条上生活,雄成虫分泌管状腺发达,分布于虫体背、腹两面,在腹面主要分布在虫体边缘,数量很多,形成宽带。

    (3)分布与危害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等地。主要寄主植物有女贞、小叶女贞、白蜡树、水蜡树。为害后常造成枝干干枯,严重的整株或整片死亡。

    ▲初孵若虫

    ▲雌成虫

    ▲雄若虫分泌蜡质覆盖枝干

    ▲为害后造成成片枝条干枯死亡

    04

    日本草履蚧

    (1)识别要点:该虫由于形似草鞋,因此又称草鞋蚧。属半翅目绵蚧科草履蚧属的一种昆虫。

    (2)发生规律:1年发生1~4代,出土盛期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,翌年3月(5~10度)若虫孵化盛期,随气温升高陆续上树为害,3月下旬若虫扩散转移为害。

    (3)分布与危害:主要危害白蜡、法桐、槐树、杨柳、西府海棠、月季、木槿、紫薇、红枫等多种园林植物。草履蚧不仅以若虫、成虫成堆聚集在芽腋、嫩梢、叶片和枝干上吮吸汁液,使植株生长不良或枯死,而且排泄物、分泌物量大,会对环境造成污染。

    ▲被阻隔在树干上的草履蚧

    ▲草履蚧的形态特征

    05

    品粉蚧

    (1)识别要点:雌成虫呈椭圆形,腹面平,背面略隆起,全身覆被白色蜡粉,分节明显,分节处蜡粉薄;体缘有白色蜡丝。

    (2)发生规律:一年发生1~2代。以若虫在树皮缝、翘皮下、鳞芽间做蜡囊越冬。初代卵孵化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。为害盛期在6月上旬。

    (3)分布与危害:成虫若虫多集中在叶片、叶柄和枝条等处危害,诱发金叶女贞煤污病,引起提早落叶,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。

    ▲品粉蚧聚集在枝干上为害

    ▲为害后造成枝干干枯死亡

    06

    紫薇绒蚧

    (1)识别要点:属半翅目,绒蚧科。成虫紫色,被少量白色蜡粉,外观略呈灰色,体背有少量白蜡丝。近产卵时,分泌蜡质,形成白色毡绒状囊袋,将虫体和卵包在其中,灰白色,长椭圆形。

    (2)发生规律:1年发生2~4代,其中北方一年2代,南方一年3~4代。

    (3)分布与危害:主要为害紫薇、石榴等花木,以若虫和雌成虫寄生于植株枝干和芽腋等处吸食汁液。其分泌的蜜露会诱发严重的煤污病,导致叶片、枝干呈黑色,导致植株逐渐衰弱和影响观赏价值。

    ▲紫薇绒蚧在枝干上为害情况

    07

    日本龟蜡蚧

    (1)识别要点:雌成虫体外蜡壳很厚,白色或灰色。蜡壳圆或椭圆形,壳背向上盔形隆起。雄成虫前胸部窄细如颈,腹末交尾器针状。

    (2)发生规律:1年生1代,主要以受精雌虫在1~2年生枝上越冬。翌春寄主发芽时开始为害,虫体迅速膨大,成熟后产卵于腹下。产卵盛期为5月中旬~6月中下旬。

    (3)分布与危害:该虫在中国分布极其广泛,为害植物种类多,主要寄主有白玉兰、广玉兰、含笑、木兰、山茶、榆树、罗汉松、五针松、马尾松、雪松、黑松等。日本龟蜡蚧可互相传播,这也给彻底防治带来相当大的难度。日本龟蜡蚧繁殖速率快,繁殖数量多,3~4月就开始取食。同时它的排泄物还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,直接影响光合作用,并导致植株生长不良。

    ▲雌成虫在枝干上为害情况

    ▲ 雄成虫在枝干上的为害情况

    08

    澳洲吹绵蚧

    (1)识别要点:雌成虫体椭圆或长椭圆形,橘红或暗红色,足和触角黑色,体表生有黑色短毛,背被白色蜡,向上隆起,以中央向上隆起较高,腹面平坦。    

    (2)发生规律:发生世代各地不一,有世代重叠现象。南部地区一年发生3~4代,长江流域2~3代,华北地区1~2代。若虫孵化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,常孤雌生殖。

    (3)分布与危害:该虫主要为害黄杨、柑橘、蔷薇、月季、海桐、牡丹、冬青、石榴、木瓜、梅花、含笑等多种观赏植物。常群集在嫩芽、新梢上危害,发生严重时,叶色发黄,造成落叶和枝梢枯萎,以致整枝、整株死去,即使尚存部分枝条,亦因其排泄物引起煤污病而一片灰黑,严重影响观赏价值。

    ▲澳洲吹绵蚧在海桐枝干上的为害

    ▲刚孵化的若虫

    09

    粉蚧类

    (1)识别要点:小型吸汁昆虫,属于粉蚧属,分布范围广,适应各种环境。雌虫卵圆形,行动迟缓,长约1公分,体外有白色黏粉。常见的有橘粉蚧、柑桔粉蚧、康氏粉蚧、粉蚧等。

    (2)发生规律:繁殖能力强,夏季高温、高湿天气为虫害高发期,5月下旬~6月上旬其为害比较严重。

    (3)分布与危害:该虫主要为害扶桑、翠芦莉、九里香、福建茶、柑橘、茶花、番荔枝、蔷薇科等多种观赏植物。常群集在嫩芽、新梢上危害,发生严重时,造成落叶和枝梢枯萎,以致整枝、整株死去严重影响观赏价值。

    ▲粉蚧对翠芦莉枝干的为害

    ▲康氏粉蚧对九里香新梢的为害

    10

    其它

    ▲枸骨红蜡蚧

    ▲柿绒蚧

    ▲日本藤壶蚧

    ▲樟褐圆盾蚧

    蚧壳虫类防治方法:

    1、首先做好秋冬季清园相关技术工作。对蚧壳虫为害严重的枝条及枯枝进行修剪后并集中处理,可以有效减少来年蚧壳虫发生。

    2、合理密植。蚧壳虫喜欢高温高湿的外界环境,合理密植,加强通风,加强土、肥、水管理,增强树势及其自身的抗虫能力。

    3、化学防治:

    (1)消灭越冬虫源。于早春植物发芽前喷洒“圃彩”30-50倍液。

    (2)用药时间,宜在若虫孵化盛期用药,此时蜡质层未形成或刚形成,对药物比较敏感,用量少、效果好、易杀死。可用“卓圃”1000~1500倍+“毙克”1000倍+“乐圃”100~200倍喷雾,在卵孵化盛期使用效果佳,对蚧壳成虫、卵、幼虫都有很好的杀灭活性。若虫体蜡质层厚,建议连用2~3次。

    (3)当发生严重时,可使用具有较强的渗透性、胃毒、熏蒸和内吸传导性的药剂,如“必治”1000倍 +“毙克”1000倍+“乐圃”100~200倍,建议连用2~3次。

蚧壳虫的发生相对普遍,且园林植物危害严重,往往造成很大的损失。因此,在园林病虫害的防治中非常重要,但在实际的养护过程中,很多都是已经造成严重危害才开始被动用药处理,这就会使已经造成危害的不可逆转。因此,我们针对蚧壳虫防治一定要尽早防治,主动出击,提前预防对虫口密度进行控制,能够大幅度减小其对园林植物造成的危害。